以前有人問我如何治療病人,我說會開一間舖,在前舖穿西裝,幫病人看西醫;若中途發現中醫治療更適合,便叫病人到後舖,我就易容,戴上帽子及換副老花眼鏡,轉身為病人看症。」余秋良打趣地說。他在旺角的「香港中西醫專科中心」執業,用不着換裝,已能中西合璧診治病人。余秋良的例子在香港只屬少數,在更多人心中,中西醫水火不容,他卻說:「中西醫並非對立,重要的是溝通。」
只懂西醫猶如半杯水
余秋良1975年在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然而行醫途中,發覺自己的醫學知識有限,懂得再多也只是半杯水。「西醫是微觀醫學,重求證,劃分不同專科,但亦如LEGO,拆散後再拼砌,已不是原來樣子;中醫是宏觀醫學,認為人是一個整體,看『完人』而非身體某部分。」因此,他開始涉獵中醫,同時修讀中醫及西醫兒科專科資格,遠赴英國深造,1982年完成課程後,成為兼具中西醫知識的醫生。
1989年,余秋良開始私人執業,採用中西合璧方法應診,「不論用藥或治人,我皆以調理為大原則,用最輕的藥醫最難醫的病。」他應用的是中醫「四氣五味」理論,前者即寒、熱、溫、涼四種藥性,「五味」則是辛、甘、酸、苦、鹹五種藥物的真實滋味,把「四氣」和「五味」結合起來,才能準確地辨別藥物的作用,並由此選用合適的中、西藥醫治疾病。
他舉例說,有一個早期發育的五歲女孩,骨齡達九歲,而且定時有經期,西醫診斷她患有纖維性骨失養症(McCune Albright syndrome),無藥根治。女孩的父母帶她來求醫。余秋良嘗試開一些調理的藥物,當中有中藥也有西藥,數個月後,女孩竟然沒再來月經,骨齡亦沒有退化,即已經痊癒。「最好笑是當她回醫院覆診時,西醫因為她沒有了經期,竟然對她說:『唔好意思,斷錯症。』其實他沒有錯,只是病已經治好了。」他笑說。
中西藥衝突是誤會
中西藥同用不怕衝突?余秋良略帶激動說:「誤會大了!即使西藥與西藥,還是中藥之間都會有衝突,重點是如何用。醫生清楚不同藥物的作用、副作用,知道哪些藥合適。」
余秋良說,不少人曾質疑其用藥方法。「大約2002年,一名約40歲女病人在朋友介紹下找我,當我告訴她療程後,對方堅持只用中藥,但六個星期後,她投訴:『為什麼介紹我來的朋友很快痊癒,我卻這麼慢?』我直接告訴她:『我整套療程中西合璧,你只用中醫那一套,當然慢啦!』」又有一次,一位一直接受余秋良治療醫治牛皮癬的女病人,在治病途中確診患上癌症,她告訴余秋良不會再去治牛皮癬,余秋良大惑不解,女病人解釋,原來是為她醫治癌症的醫生叫她不要再看中醫,擔心中藥會影響療程。余秋良形容,他花了許多唇舌,才成功說服女病人繼續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