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是本港常見的癌症。根據資料統計,於2013年大腸癌是最常見的癌症,發病個案共有4769宗,佔所有癌症發病個案的16.5%,其中九成患者的年齡超過五十歲。隨着人口老化,預計大腸癌新症和死亡個案數字會持續上升。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資料顯示,最少三分之一的癌症個案是可以通過奉行健康的生活習慣來預防的。此外,我們亦可採用癌症篩查及早發現癌症,以儘早治療,增加康復的機會。

何謂大腸癌篩查?

大腸癌篩查是指對沒有症狀的人士進行檢測,從而找出已患大腸癌或風險較高的人士,以及早醫治,提高治療成效。
政府轄下的「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建議,年齡介乎五十至七十五歲的人士應徵詢醫生意見,並考慮選擇以下其中一種篩查方法檢測大腸癌:
– 每一至兩年接受一次大便隱血測試;
– 每五年接受一次靈活乙狀結腸鏡檢查;或
– 每十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

參加資格

– 年滿50至75歲
– 持香港身份證#或豁免登記證明書
– 已加入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 (詳情瀏覽www.ehealth.gov.hk)
– 但不包括有大腸癌症狀、有高風險因素或指定期限內曾進行大腸癌篩查或檢查的人士 

高風險因素
考慮加入計劃的合資格人士應先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及相關病歷,於下列情況下,是不適宜或不需要參加計劃。

情況 原因
不適宜參加計劃
有大腸癌症狀 這類人士患上大腸癌的風險較高,需要接受大腸鏡檢查,利用末端連接小鏡頭的幼軟管,通過肛門直接檢視大腸壁,準確地找出大腸有否病變。
由於計劃利用大便隱血測試,探測大腸內壁的微量出血,因而在沒有出血的情況下,未必把病變識別出來,可能耽誤病情。因此,這類人士不適宜參加計劃。
曾患大腸癌
有患上大腸長期發炎的病歷例如:潰瘍性結腸炎
證實患有遺傳性的腸病,或有直系親屬患有此病
有兩位或以上的直系親屬患有大腸癌
有大腸瘜肉的病歷
經醫生確認不適宜進行大腸鏡檢查 這類人士即使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陽性,也由於種種原因,不宜進行大腸鏡檢查,因而失卻參加計劃的意義,更可能產生不必要的焦慮。也有某些情況,即使證實患上大腸癌,其牽涉的治療也不會改善患者的生活質素,根本沒有必要接受大便隱血測試。上述例子包括嚴重心肺毛病、不宜接受手術等。
不需要參加計劃
過去十年內曾接受大腸鏡檢查,並且結果正常 若沒有明顯的家族史,現時本地的專家建議 (1) 每一或兩年接受一次大便隱血測試;或 (2) 每五年接受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或 (3) 每十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以進行大腸癌篩查。由於這三種方法效用相若,所以不需要同時使用或在建議的時間內參加計劃進行覆檢。

大便隱血測試

大腸癌有機會引致大便帶血。大便隱血測試能夠驗出大便中肉眼看不見的微量血液,是一項簡單、非入侵性而且安全的大腸癌篩查方法。
大便隱血測試可分為兩類:愈創木脂大便隱血測試和大便免疫化學測試。大便免疫化學測試是較新的大便隱血測試方法,所需要的大便樣本較少,留取樣本前亦無飲食和藥物方面的限制。
研究顯示,使用大便隱血測試作為大腸癌篩查可減低大腸癌死亡率達百分之十五至三十三。相比其他篩查方法,大便隱血測試較具成本效益。亞太區不少國家,如澳洲、日本和新加坡,均使用大便隱血測試作為國家大腸癌普查計劃的篩查方法。

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檢查是通過利用一條末端連接小鏡頭的幼軟管,直接檢視大腸內壁,為現時檢查下消化道的最佳方法。整個過程大約需時二十至三十分鐘。在檢查過程中如發現瘜肉,可以同時切除並送至化驗室進行化驗以確定是否屬於惡性。研究顯示,大腸鏡檢查能夠減低大腸癌死亡率達百分之六十八。
由於大腸鏡檢查是一項具入侵性的篩查方法,進行檢查時的潛在風險,包括: 使用鎮靜劑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刺穿腸道、出血和感染等,但這些情況很罕見。在考慮進行大腸癌篩查前,應先徵詢醫生的意見,接受評估,了解不同篩查方法的好處和風險,再作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監測及流行病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