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根據外國研究,約56-90%認知障礙症患者會出現行為和心理症狀(Behaviou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或稱BPSD) 。「行為和心理症狀」是認知障礙症患者,在疾病進程的某一階段所產生的思維和行爲問題。 這些行為和心理症狀的嚴重性是基於病患的類型或階段不同,而症狀會有所分別。患者這些行為、心理症狀往往令護老者感到手足無措及帶來沉重壓力。
常見行為問題包括: 粗言穢語、重複問題、咒罵他人、干擾或重覆的行為、 收藏東西、 遊走、暴力行為、缺乏適當行為如拒絕進食、不恰當活動 如隨地大小便等
常見心理問題包括: 冷漠、抑鬱、焦慮不安、妄想、幻覺等

「行為問題」成因
不適當之行為可能是下列原因引致:
1. 生理因素 大腦功能受損,如認知能力退化,引致患者對時間、人物及地點等資訊的認知失誤,令患者感到迷惘、不安
2. 溝通受阻 患者表達及接收訊息出現困難,引致忙亂及煩躁
3. 心理因素 患者的情緒或面對壓力、不能滿足的需要等,容易令患者沮喪及退縮
4. 環境因素 環境適應障礙、不適當刺激如噪音、過大的空間或新改動的環境,令 患者產生不安及混亂

當患者有一些異常行為或負面的情緒表現,對自己、家人或院舍的生活規律構成干擾,甚至妨礙其他人,便要及時處理。處理「行為問題」前,宜先瞭解行為問題產生的前因,以便對症下藥,預防日後再出現。

ABC 行為分析法
A(antecedents) 前因 了解觸發行為問題的原因,包括環境、人物、時間、情緒及活動
B(behavior) 行為 需要處理的行為問題,並記錄其種類、頻密度、維持的時間等
C(consequences)後果 因該行為問題而引發的事件,如患者及旁人反應
從患者的角度和處境作瞭解,分析問題的前因後果,釐定處理行為的目標,若「行為問題」是經常出現,最好記錄該行為以便分析之用,例如其出現頻率、維持時間及形式等,從而決定採用什麼方式來處理。

非藥物治療法 (從人物、環境、活動三大因素改善行為問題)
*人物
善用溝通技巧: 護老者與患者談話,態度應友善、親切、溫和、並耐心地等候,鼓勵患者作反應,留意言語背後的情緒及感受。避免言語上針峰相對、不要挑戰其記憶力。
轉移注意力 : 讓患者透過熟悉的人物、物件、圖畫、相片或患者喜歡又可接受的活動等,分散患者注意力及舒緩壓力,緩和情緒 。
*環境
環境改善: 建立個人化、有適當刺激的環境,如提供導向資訊、熟悉的氣味、擺 放植物、控制室內光線和噪音等。善用環境處理行為問題,如安排一個安全的地方予患者走動、用鮮明的顏色作環境標記等。
*活動
具治療價值活動: 有規律地安排日間活動,例如舉辦個人、小組、大型活動。常 用的活動類型包括「現實導向」、「認知訓練」、「懷緬活動」、「多感官 刺激治療」,「社交活動」等。

給護老者的温馨提示
✓ 了解患者現有能力,包括體能、智能 和自我照顧能力等,以明白其需要
✓ 須明白和經常提醒自己,患者所說的和所做的,並不一定反映他們實際的意識和感受,亦非刻意不合作或給自己製造麻煩,而是疾病引致的後果
✓ 留意患者行為,保持鎮定及早制止能造成傷害的行為
✓ 與上司、前線職員或家居照顧者尋求一致的共識及用相同處理方法及態度(嚴謹或寬鬆) ,並定期滙報、檢討進度
✓ 多採用獎賞的方法去鼓勵患者正面的行為
✓ 應盡量用體諒、忍耐的態度接納患者,以幽默、靈活方法化解難題
✓ 吸收經驗,尋找不同的解决方法,如有需要,應轉介專業人士跟進

摘自:https://www.elderly.gov.hk/tc_chi/carers_corner/dementia_care/behavioralmanagement.html